图2 冕服
强汉的官服,承袭前朝,同样是宽袖束腰。相比之下,汉朝官服随季变换,分别是“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为了体现等级差异,汉朝官服以“组绶”区别官职。组是官印上串着的绦带,绶是用来盖住装印鞶(pán)囊或系于前腹或侧腰,一般由彩丝织成,因此有“印绶”之称。看了汉朝的官服,小伙伴们只能说汉会玩!
魏晋时期官服又有了新的变化。总体来说,当时的官服依照大袖长袍的惯例,只是有所简化。在细节上,一种叫“笼冠”的冠饰,成为魏晋官员的标配。笼冠前高后锐,综合了弁和帻的特征,以细纱制作,涂上黑漆,内衬赤帻,男女通用。
盛唐以大气宽容著称,官服也不例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颁布了著名的“武德令”,规定天子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等14种服饰,还首次规定明黄代表天子,淡黄专指太子,其他人不得使用黄色,否则分分钟脑袋搬家。
图3 唐·张萱《唐后行从图》中的随行官员
唐朝大臣平时身着圆领袍衫,用暗花细麻制成,膝盖处有一道横襕,因此有“襕衫”的说法。官服的样式多达20余种,服色各异,六、七品官员身着绿色、四、五品官员身着绯色,三品以上官员身着紫色,不仅如此,文武官员都要头戴进贤冠,三品以上戴三梁,五品以上戴二梁,九品以上戴一梁。唐朝名臣裴宽年轻时身高人瘦,穿着绿色官服,被人戏称为“绿鹳雀”。
官服发展到宋朝,显得等级森严、讲究繁缛。宽袖重现宋朝官服,以红色为主。官服有祭服、朝服、公服、礼服、丧服等。以朝服为例,绯色罗袍裙、内衬白花罗中单,腰束大带,辅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脚穿白绫袜黑皮履。六品以下官员没有内衬,腰间不挂玉剑、玉佩和锦绶。各级官员用官服上的花纹区别官品。宋朝官服花样挺多,不用P图,就能收获点赞无数。
作为第一个外族建立的王朝,元朝的官服具有鲜明的特点。蒙古语“质孙”的意思是华丽,质孙服是元朝特有的官服,与皇帝的赐服制有密切关系。质孙服衣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偏短,腰有襞(bì)积,腰背间贯以大珠。每年,皇帝在元上都举办赐服宴,根据出席宴会成员地位的不同,赐予不同的质孙服。王公宠臣得到腰线袍和直身袍,赐服宴上的服务人员得到辫线袍。
图4 明朝补服上的仙鹤云纹刺绣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官服也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明朝的官员,以乌纱帽配圆领袍作为常服。圆领袍前后各有一块“补子”,因此,这款常服也称“补服”。文官的补服缀以飞禽,武官的补服缀以走兽。不同的禽兽代表不同的官职,比如文官一品仙鹤补,二品锦鸡补,武官一品麒麟补,二品狻猊(suān ní)补。补子的制作,分为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红底素色,金丝盘纹,具有很高的工艺和历史价值。
小伙伴们知道成语“衣冠禽兽”吧?它就与明朝官服有关哦。明朝早期,衣冠禽兽是褒义词,是对体制内公务员的赞美。然而明朝中晚期,官员腐败无能,横征暴敛,引起了百姓的反感,衣冠禽兽的词义因此逆转,如今泛指品德败坏的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亡清兴,满族入主中原。清朝的官服采用长袍马褂的形式,总体延续明朝补服样式,文绣飞禽,武绣猛兽。与明朝补服相比,清朝的补子相对较小,以黑、青、红为底,前后成对,前片对开,后片整块。
图5 清朝官服
清朝官服最大的变化是官帽。不论君臣、军卒、差役,要戴形似斗笠的纬帽。按季度分为凉帽和暖帽,帽顶有“顶戴”,后拖孔雀翎。级别不同,顶戴各异。一品红宝石、二品红起花珊瑚顶戴、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顶戴、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顶戴、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顶戴、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顶戴、七品素金顶戴、八品起花金顶戴、九品镂花金顶戴。孔雀翎又称花翎,高端花翎有眼,分别为一眼、两眼和三眼,尤以三眼为贵,为亲王或功臣专享。看惯宫斗的童鞋,可以留意下“四爷”的顶戴哦。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秦汉官服大气稳重,唐朝官服颜值很高,元清官服独具特色,明朝官服工艺最精。对于吃瓜群众来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官服文化是时代进步的见证,是中华历史的瑰宝,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周易》《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