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知朱棣起兵造反,为何在攻打他是还要下令不能杀他?

  • Home
  • 福利库
  • 朱允炆明知朱棣起兵造反,为何在攻打他是还要下令不能杀他?

朱允炆自以为已经参透历史,其实他并未真正读懂历代帝王厚黑之术,他还是被框在儒家教条,干什么事总想找到完美借口。如果他想削藩,他完全可以雷厉风行打众位叔叔一个措手不及,或是杯酒释兵权逐渐削弱叔叔们的权利。可他偏偏想找叔叔们犯罪的证据,大张旗鼓的削藩。

而朱棣在蕃地的言行并未有可以治罪之处,他只得先从几个较弱的叔叔下手。他按罪先处置了其他叔叔后,又派人到北京接管了朱棣的军队,他看似很周密的计划,其实是错上加错。

我们且看他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的行动早就警醒了朱棣。可是朱棣因三个儿子在南京当人质而不敢轻举妄动,朱棣就天天装疯卖傻请求朱允炆放回儿子。傻傻的朱允炆就照办了,他不容别人说自己不仁义。

朱允炆放虎归山,朱棣立刻不疯不傻了,迅速扣押了朱允炆派来之人,并自称马皇后嫡子,以发兵清除侄子身边挑唆叔侄关系的坏人为名,发动靖难之役。

二,高估形势,仁义大旗扛得太高了。

朱棣当日起兵时,其府内只有八百亲兵,他凭其旧日威信迅速令旧将倒戈回归,集结了十几万人马,可是这与朱允炆集全国之力的几十万人还是相差甚远。

也许朱棣就是一个福将,朱允炆主动送其一个护身符。朱允炆在大将耿炳文出征前,特意下旨不能杀朱棣,不想背负杀叔之名。

曾有人说,朱允炆已经把别的叔叔或流放贬为庶民,或逼其自焚,其狠毒昭然若揭,他说不杀朱棣其实是暗示耿炳文直接杀之,让耿炳文背负罪名。

我却不这样认为,朱允炆厚黑并未学到家,他对几个叔叔削藩都是拿住了其行为不端的把柄,自认削藩很正义。他却一直未找到朱棣漏洞,他觉得自己兵力强大,只想抓住朱棣,令其自行认错,然后再杀之,好给天下人一个完美的解释。

要不怎么说朱允炆太迂呢,朱棣连母亲都可以假借,以显清君侧的正义,他只会实打实不会找个虚假的诛朱棣的借口。叔侄二人厚黑权术高下立见。

我们再来分析朱允炆自大之处。虽说他有几十万兵马,可是真正能率兵打仗之人,除了耿炳文与盛庸并无他人,因为悍将早被朱元璋杀光了。还有一个徐光祖确实是猛将,但他是朱棣小舅子,朱允炆对其并不信任。而朱允炆最重用的李景隆,就是个赵括级别的纸上谈兵之辈。至于三个大儒更是空谈治国之略的酸儒,并无军事指挥才能。

朱允炆并未认清形势,他梦想完胜早已久经沙场的朱棣,确实有些托大了。不过如果他不下那道不杀令,他还真有希望得胜。

我们再来分析,本来这次大战就是其家族内部矛盾,谁胜了也是老朱家人当皇帝。本来朱允炆的兵将打的就不起劲,又有朱允炆的不杀令,他们看见朱棣真的没有下死手。

可是朱棣并不管这些,他得知侄子的旨意后,更是无所顾忌,一马当先冲在前边。其实有几次朱棣已被围困,皆因朱允炆的旨意,使朱棣得以逃脱。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朱允炆还在和方孝孺探讨乌托邦,并等着朱棣自己认罪呢。他却未想到朱棣会在山东受阻后,灵机一动绕过盛庸,直取南京。他最信任的李景隆,直接开城门把朱棣迎进城。朱棣进城之时,皇宫一把大火朱允炆不见踪影,其生死至今还是谜。

我们只能为朱允炆叹息,两军对垒生死较量,他却下如此命令,其迂腐的仁义大旗,直接把江山拱手送给了朱棣。

斯人已逝,是非功过自由人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