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准则》关于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的要求_桂林旅游政务网
  • 第三章 《准则》关于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的要求
    信息来源:桂林旅游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05-23 09:56  字体+ | 字体-

     

     

        《准则》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紧扣廉洁自律主题,重在立德,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党内廉洁自律规范,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准则》将适用对象从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扩大到全体党员,要求全体党员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提出“四个坚持”的廉洁自律规范,充分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是向全党发出的道德宣示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一、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准则》第一条倡导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反映了廉洁的界限。政治学界通常从以公谋私的角度来鉴定腐败。“公生明,廉生威。”廉与公密不可分,衡量廉洁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私不分是廉洁大忌,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是典型的不廉洁。党章把“克己奉公”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廉洁自律准则的第一条与党章的上述规定相一致。

        (一)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历来高度重视公私问题,崇公鄙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既是社会理想,也是道德理想。老子日:“见欲而止谓之德。”能够克制自己的自私欲望就是美德,美德是对利己之私的超越,是遏制私欲的内在力量。孑L子把公私问题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论语》中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日:“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他们把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归结为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便是君子,以自私自利为价值取向便是小人。孟子把公与私作为善与恶的主要衡量标准,他主张“利人利他利天下”,即有利于公共利益则谓善,“去私然后能公”。明朝吕坤《呻吟语》中赫然写道:“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公与私是世上做人做鬼的关口,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具备做人的完善人格。同时,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也是我国古代“官德”文化的重要方面。古人云:“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当政者是否具有公心,关乎国家兴亡。有了公心,可以使国家兴盛;没有公心,一切从私心出发,会使国家灭亡。“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党章明确规定:“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马克思青年时代就确立了“为全人类服务”,绝不追求“可怜的有限的自私自利的欢乐,要为亿万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志向。毛泽东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周恩来理发用公车、招待客人用公家的茶叶、下基层吃老百姓的饭,都主动付费。邓小平强调,自己作为共产党人,“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人民造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树立了无私忘我的光辉榜样。回顾党90多年的光辉历史,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才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如果共产党员混淆了公私界限,公私不分、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就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背叛,就是政治上的蜕变。

        (二)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的公私观,深刻阐述了划清公私界限的重要性,他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具体来看,“公私分明”就是要恪守本分、不越底线,这是基本的境界;“先公后私”就是要克己奉公、先忧后乐,这是第二重境界;“公而忘私”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大公无私”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最高的境界。兴与衰、成与败、好与坏、美与丑实际上就在公与私一字之间。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有些党员干部模糊了党的理想信念,忘记了党的宗旨,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在公与私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认为强调“公”已不合时宜,开始信奉“大公有私”。特别是在作风问题上表现十分突出。有的党员干部,“一天不喝党的酒,不知道路线怎么走;一天不吃党的饭,不知道工作怎么干”,故意混淆公私之界,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从中捞取好处。更有甚者,有的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甚至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乃至欲壑难填、蛇欲吞象。其中的动因正是源于一个“私”字。分析这些“私”的原因,一是谋取私利,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而不是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对自己有利的就办,没利的就不办。二是暗藏私欲,有的不一定追求物质利益,但拈轻怕重,怕吃亏,该做的事情不去做。三是心存私好,有的主观上不追求个人私利,但实际上难以避免个人私好的影响,处理一些事情不能做到客观上的公平公正。

        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一是要有一条不因私废公、不以权谋私的底线。不管权力多大,不管诱惑几多,始终坚持“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把“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一条底线来坚守。二是要有一个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境界。作为共产党员,要自觉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谈奉献,不谈索取;只比工作,不比待遇。三是要有一种公私分明、先公后私的自觉。强调“无私”不能无限拔高,党员也可以有不妨碍“公”的“私”,有“公”满足之后的“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切不可优先安排、有意放大自己的“私”。

        (三)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共产党员,只有事事出于公心,克制自己的私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1.严格区分公务与私情。古人云:然情有公私之别,有正邪之分。情而公,情而正,则圣贤;情而私,情而邪,则禽兽。”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手中掌握着或多或少的权力或者公共资源,务必公私分明,准确把握好“公”与“私”之间的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事,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划清公私界限,必须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处理好组织之情、人民之情和私人之情的关系。要加强党性修养,时刻自省自警、严格自律、不偏不倚、公私分明,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要抵制不正之风,绝不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杜绝结党营私、远离小圈子;要正确处理好个人情感,特别是亲情、友情、恩情,要分清关心、爱护和偏袒、放纵的界限,不因私情乱公事,不以义气乱原则,不受关系左右,顶住“枕头风”“人情风”,防止私情因素影响公务行为。

        2.严格区分公财与私利。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纵观一系列贪污腐败现象,本质上都可归结为一个公与私的问题,都是与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公财与私财岂能混淆,恶魔之爪伸向公共财产的行为绝不能姑息纵容。面对权力侵蚀和金钱诱惑,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思想警惕,坚持正确的利益观、公私观,严守公私财产界限,在公私财产之间拉起“高压电网”,划出警戒红线,避免沾染贪腐。当然,要确保公财不被私占,掌权者不被质疑,就必须把“公财私财”都在阳光下“晾晒”。要让公共财政使用在阳光下运作,把公共权力的运行公开化,把社会的监督渗透到公共事务的运作过程中,从而达到监督的经常性、有效性。要严格执行党员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特别是财产收入方面的事项,把官员“私财”晾晒在阳光下,严肃处理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情况。还要严格区分公共利益与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决不允许假公共利益之名,行损害公共利益之事。

        3.严格区分公德与私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党员的德行是一种力量。做人诚为本,政德廉为先,公德要严于私德。公德是指党员干部的官德或政德,私德则是指党员干部日常做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品质素养。党员干部不仅要公德给力,私德更要过关,这是作为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政治道德底线。党员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应如何对待公务、公权、公益及公款等问题,折射的就是其公德品行与职业操守。身为共产党人,在公德方面,必须把公私分明作为廉洁自律的起码要求、基本常识和行为底线,增强公私分明意识,处理好公务与私务、公财与私财、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权、慎独、慎欲,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务实、清廉。在私德方面,则务必要严格自律,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并且加强思想改进,修私德以养公德,做良好社会道德水平的贡献者。

        二、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准则》第二条倡导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反映了廉洁的底线。“不求日清,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廉者不求非其有。”由此不难理解,人们通常从贪污受贿的角度界定腐败,从不腐败的角度界定廉洁。事实上,不腐败只是廉洁的底线,而不是廉洁的全部,廉洁还要求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一)重要意义

        1.崇廉拒腐、清白干净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纵观建党90多年的历史,崇廉拒腐、清白干净始终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在纪律、作风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明确提出不贪不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并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力倡导“三大作风”,靠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赢得了革命胜利。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被共产党领袖们的廉洁节俭深深感动,断言这种廉洁节俭的作风会产生一种伟大力量——“东方魔力”。1949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的军官们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是靠廉洁换得的民心。”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也是一部共产党员清正廉洁、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上下之间、党群之间情同手足,形成了一套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牢记“两个务必”,自觉继承和发扬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崇廉拒腐、清白干净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更高的目标、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创出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出台“八项规定”,从反“四风”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延伸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涵盖了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多项规定和禁令的密集出台,形成了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出,形成了集中式整治和常态化治理有机结合的全面从严治党局面。崇廉拒腐、清白干净是全面从严治党对广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

        3.崇廉拒腐、清白干净是改善党群关系、维护党员形象的迫切需要。虽然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也取得了反腐败的巨大胜利,但是各类消极腐败问题仍然屡禁不止,严重破坏党群关系,危害党的形象。特别是近些年,几乎大多数违法违纪干部都会在廉洁上出问题,不清白、不干净,污染党内政治生态。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党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腐败最具杀伤力,与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要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就必须从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牢牢守住廉洁这个底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千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二)基本内涵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起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清清白白做人、千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官”。“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才能“坦荡”做官。

        1.崇廉拒腐。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廉洁,“不受日廉,不污日洁”,指的是不受财货、拒绝腐蚀。用廉字表示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日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法,六日廉辨。”《吕氏春秋·忠廉》中说:“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品德之基,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格,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最基本要求。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共产党员只有廉洁自律,才能保持清醒、牢记宗旨、坚定立场、明确方向,才能有为党为人民工作的资格,才能有施展能力和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做到清正廉洁、拒腐防变。广大党员要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要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不沾。

        2.清白做人。汉字的字左一撇、右一捺,象形于站立在天地之间的人。人字看似简单,写好难,做好更难。《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做人就要坚持“仁、义、礼、智、信”,养浩然正气,葆清廉之德;立诚信之品,取宽宏之量;行良心之事,正做人之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按照毛泽东在1939年《纪念白求恩》-文中所指出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怀着“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切实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要牢记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自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自身修养,从一点一滴中自觉完善自己,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讲操守、重品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干净做事。干净,就是要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做事,就是要事业在心,敢于承担,尽职尽责。干净,就是廉政;做事,就是勤政。干净与做事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干部唯有干净,做事方能走正路;也唯有做事,其干净才能焕发光彩。干净是做事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怀着干净的动机和目的去做事,事才能办得干净利落、利国利民,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反之,就会偏离正确的航向,就不可能从为人民服务出发去做事,势必会出现为私利、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做事”。做事是干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净不是独善其身、明哲保身,而是要一身正气地为人民干实事、谋利益,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共产党员,无论职位高低、身处何地,最根本的是要牢记自身担负的责任,最关键的是要尽职尽责。要自觉坚守岗位,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困难不叫苦、不喊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尽心尽力为党和人民服务。

        (三)实践要求

        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本质体现,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修养,锤炼优良作风,砥砺高尚情操,弘扬浩然正气,切实做到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1.必须坚定信念不动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指引人生的灵魂灯塔,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更是品格操守的约束红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革命先烈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反之,理想信念发生偏差或动摇,则是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根源和先兆。志正则众邪不生。广大党员要把保持理想信念的清醒坚定作为政治人生的第一要求,持之以恒地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地改造主观世界,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抵抗各种腐败诱惑的锐利武器,在各种考验面前把握住方向、守得住阵脚,做到无私奉献、清正廉洁。

        2.必须保持廉洁拒腐蚀。作为共产党员,既要创发展新业,更要开清廉新风,真正做到在政治上追求清明,道德上坚守清白,生活上甘于清贫。要认真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和“健康账”。要力求“五戒”:一戒贪。必须淡泊名利,自觉抵制私心杂念,做到手不长、嘴不贪、耳不偏、腿不懒、眼要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二戒浮。绝不能使生活圈成为吃喝玩乐的集散地,更不能以权交友、以利会友,淡化党性观念、丧失处世原则,一定要确保生活圈严谨、交往圈纯洁、娱乐圈健康。三戒奢。要自觉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不贪图享乐,不大操大办,不借机敛财,做艰苦奋斗的模范。四戒虚。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工作。五戒骄。不能傲气十足、自满自大,要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工作,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3.必须接受监督不排斥。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受监督的党员难保廉洁。广大党员要正确认识监督,把组织的监督当做关心,把群众的监督当做爱护,把舆论的监督当做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自省和纠正。要自觉接受监督,摆正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的关系,主动创造有利于监督的社会环境,自觉把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真心诚意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心甘情愿地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养成在公开中行使权力的习惯,享受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的安宁。要敢于面对监督,对待监督不回避、不隐瞒、不耍横,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开明的态度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三、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准则》第三条倡导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映了廉洁的防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

        (一)重要意义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提倡“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毛泽东1932年专门对中央苏区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要求,并强调要“养成苏区中更加刻苦更加节省的苏维埃工作作风”,并将勤俭节约的作风要求扩大到“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必须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着重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他还从更高的层面提醒全党同志:“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反对四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现实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但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源,还是奢侈浪费的根源。反过来看,奢侈浪费也是腐败问题得以产生和蔓延的温床。为了反对“四风”,遏制铺张浪费,中央先是出台“八项规定”,紧接着又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四风”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清醒看到,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交往中还存在着讲虚荣、摆阔气、争面子的现象;“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浪费”屡见不鲜。如果听任这些挥霍浪费现象自由蔓延,群众就会质疑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目的也就会落空。

        (二)基本内涵

        尚俭戒奢,顾名思义,就是崇尚勤俭节俭、力戒奢侈浪费。把握其基本内涵,必须从正反两方面人手,把“尚俭”和“戒奢”结合起来,努力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格,是一种风尚,也是一种力量,更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应该长期坚持的政治本色。节俭,不仅可以节约钱财,节省资源,累积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提升人的品性,培育一种奋发进取的价值取向。崇尚节俭的人,必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往往是和进取、积极、乐观向上等追求紧密相连的。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勤俭节约有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起到砥砺意志、催人奋进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文明的、自觉的生活方式,勤俭节约力求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达到快乐的精神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党员干部,在节约与奢侈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经济发展了,物质条件改善了,共产党员能否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否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容易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甚至骄奢淫逸、贪图享受。

        奢侈浪费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也是腐败现象产生和蔓延的根源。如果党员贪图享乐不能自拔,互相攀比,奢侈浪费成风,就会消磨斗志,淡化他们的理想信念,冲垮他们的精神防线,最终可能会使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淖。贪图享乐、奢侈浪费之风日甚,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党员队伍的整体精神状态,破坏党的形象,影响党的战斗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奢侈浪费的根源在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忽略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解决好权力关、地位关、利益关的问题。当然,共产党员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并不是要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每个党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必须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风,提倡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于那些“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东西”,“我们不能安之若素、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要来真格的”,“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

        1.加强宣传教育,夯实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将节约落到实处。要采取专题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把学习贯彻《准则》与党性党风教育结合起来,从政治和理论上、党的性质宗旨上、党的历史使命上、党的优良传统上、现实国情党情和国际形势等各个方面,深入持久地对党员和党的干部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强化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厉行节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广大党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厉行节俭,自警自律,从思想上筑牢反对奢侈浪费的防线,从而在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

        2.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带头勤俭节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对领导干部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河北阜平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晚餐就是简单的四菜一汤,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全社会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形象。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牢记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精神,带头发扬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作风,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党员干部从自我做起,自己首先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要超标配置,事事简朴、处处节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就会凝聚起尚俭戒奢的正能量。

        3.健全监督机制,形成尚俭戒奢的制度保证。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根本的举措还是靠加强制度建设。对相关制度建设缺位的,要及时予以填补;对与新形势不适应的旧制度要予以修改、充实和完善;对适用的各项规定必须严格执行。畅通监督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开通网上举报,梳理网络上的奢侈浪费舆情,主动出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纪律,对违反《准则》有关规定,铺张浪费、奢侈享乐、挥霍公款的,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公开曝光。

        四、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准则》第四条倡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反映了廉洁的高线。无私奉献是每个共产党员自入党之日起就作出的庄严承诺、无悔选择,入党宣誓的铮铮誓言将这种精神作了最凝练的表达:“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种精神品质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与行动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政治本色。

        (一)重要意义

        1.甘于奉献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体现。讲奉献,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品格,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党章明确要求,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奉献”。中国共产党由先进分子所组成,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最高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共产党员的价值,是在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首要条件。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应当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

        2.甘于奉献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强调乐于奉献、甘愿吃苦。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步足迹里都写满了各条战线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正是有了无私奉献这种政治素质,我们党才能如此生机勃发,才能特别有战斗力,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奔波劳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无数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关头挺身而出,将自身利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条件如何改善,对党员来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光荣传统必须永葆不变。

        3.甘于奉献是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我们党面临的形势、肩负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党的宗旨和性质没有变,对党员讲奉献的要求也没有变。不仅如此,弘扬奉献精神,对于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党员的思想观念正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共产党员讲奉献,虽然生与死的直接考验少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和改善,党员面临的诱惑大大增加,私欲极易膨胀。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了,一些人在优越的环境下丧失了进取的精神,迷恋金钱,贪图享受,不愿艰苦奋斗,不再深入基层,长此以往,就会蜕化成为权力、金钱、美色的俘虏,坠入腐化堕落的泥淖。因此,必须更加强调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

        (二)基本内涵

        关于共产党员奉献精神的内涵,毛泽东早在革命年代就曾明确指出: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

        1.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是相对的。就人的本性而言,一般都愿意享乐,而不愿意吃苦。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选择“苦”与“乐”的问题上,则更多地需要一种高尚的精神和境界。这种境界要求每一位党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损失留给自己,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别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苦留给自己,把乐让给他人。有人问杨善洲: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回答:“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共产党人就是要‘自讨苦吃’!”如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是古代少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的话,那么今天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则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

        2.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需要一种无私精神。共产党员讲奉献,就是要把工作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放在首位,就是要“舍得吃亏”,无私无畏。特别是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主动舍弃自己的或小团体的利益,要敢于牺牲,勇于献身,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如果有了这种“无私”精神,就会把自己的牺牲和奉献,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把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利益甚至奖励,看作是自己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如果做不到“无私”,事事计较个人得与失,把入党看作是一项“投资”,把努力工作当作是“扩大投资规模”,目的只是为了更多的索取,办什么事都讲条件、讲价钱、怕吃亏、占便宜,那么就谈不上无私奉献,更不可能吃苦在前。

        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党的要求,自觉练就不仅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的自觉性,更要养成在关键、危难的时候接受考验的自觉性。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应急状态下,充分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限度地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群众面临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党的时候,冲锋在前,实现自己人格价值的升华和人生境界的深化。

        (三)实践要求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精神支柱,也是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力量源泉。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自觉自愿地无私奉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广大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无私奉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而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堕落,关键也在于他们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放弃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失去了做一个共产党员的资格。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不至于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随波逐流。

        1.修养崇高的思想境界。奉献就是付出,讲奉献就得作出牺牲。共产党员应该有先人后己的胸襟,有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境界,自觉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奉献不排斥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奉献也不等同于社会上的一般捐赠。共产党员讲奉献,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追求。对党员来说,掺进了“名”,奉献就变了味;夹带了“利”,奉献就变了质。腐败是对党的宗旨的背叛,是对无私奉献的亵渎。讲奉献必须讲清正、讲廉洁。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决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得失,醉心于追求个人享乐,决不能为了个人致富而损公肥私,腐化堕落。

        2.涵养宽广的胸怀。一个共产党员,一时一事奉献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奉献。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自觉地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经得起挫折、委屈、批评、监督等各种考验,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开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和气度,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以事业为重,正确地对待组织,正确地看待自己,讲团结,识大体,顾大局,在名利待遇上不计较、不攀比、不失衡;在奉献问题上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滞。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于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共同利益,这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

        3.立足岗位作奉献。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它既表现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同时也体现于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默默付出,而且大量的、经常的是岗位上的奉献。奉献没有职位高低之分和岗位大小之别,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心尽力奉献智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在我们的发展进入黄金机遇期,更需要共产党员忘我工作,攻坚克难,以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敬业爱岗,甘于奉献,奋发有为。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旧版链接

    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技术支持与保障 Copyright @ 199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1006795号-4 桂公网安备 45030202000013号

    网站标识码:45030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