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展翅 从桂林视野到胜地境界_桂林旅游政务网
  • 【桂林晚报】展翅 从桂林视野到胜地境界
    信息来源:  作者:曾龙辉  发布时间:2013-10-23 16:38  字体+ | 字体-

        在两千多年的桂林历史中,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几十年显得是那么的短暂。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十年,却让桂林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烙上了旅游的印记,给人以这个城市就是为“旅游”而生的感觉。 

      从发展理念、经济体系、城市建设再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桂林都创新过许多新的思路和想法,也在某些特定时期定义过旅游的新概念。2013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全面启动,再一次给桂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这对华丽的翅膀也将扇动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发展。 

      ●从山水桂林到旅游胜地 

      桂林旅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桂林成为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1979年,国家领导人指出桂林市为社会主义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桂林市成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国务院把桂林市的城市性质定为:中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桂林市确立未来发展的轨迹——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从风景游览城市的特点出发,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发展桂林经济。其后20多年,桂林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让桂林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世界旅游名城。 

      “将桂林定位为风景旅游城市、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一切须让位于旅游。”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陆军说,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但陆军同时表示,如果从一个城市发展战略来审视,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对桂林城市发展还是缺乏高度的。“这样一来,桂林原来的许多传统优势产业被逐步淘汰,只剩下了旅游。” 

      正如陆军所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对桂林来说几乎一直是个难题。而桂林在成为旅游名城的同时,确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调研显示,至2010年,桂林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打破桎梏,2007年5月,桂林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确立“开发西部”思路,将以临桂为重点的桂林西部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思路成为桂林未来发展的新规划。 

      2009年,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旅游兴市、文化立市、工业强市”的目标,在资源导向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正当桂林人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时,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新规划如一缕阳光不期而遇地照进了桂林的现实。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海南、云南和桂林“一岛一省一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三个试验区格局。 

      2012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要解决桂林发展的瓶颈,关键在于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发展旅游,《规划纲要》正是站在这样的 

      高度制定的。”陆军认为,胜地的建设蓝图给桂林指明了一条依托丰富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带动和推进桂林旅游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桂林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新路。 

      “桂林是全国所有的传统旅游目的地中为数不多的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这个国家战略的提出,是国家对桂林旅游发展的巨大肯定,也给桂林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杰说,胜地的内涵更符合旅游本身,也概括了桂林以前探索的发展思路,而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将会推动桂林的城市建设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 

      ●从桂林视野到胜地意识 

      按照《规划纲要》给桂林绘制的发展蓝图,到2020年,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成为世界一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这幅蓝图我们可以看出,建成后的国际旅游胜地,将把以前“唱主角”的风景观光型旅游,转变成融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欣赏、户外运动、休闲娱乐、会展和度假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 

      “长期以来,桂林被‘甲天下山水’这一发展思路束缚了,依然停留在门票经济时代,而无法从观光旅游中自拔,与文化结合度也不够。”陆军认为,文化是桂林旅游的灵魂,《规划纲要》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就是将桂林定位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桂林一定要从观光旅游中跳出来,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体现出旅游的核心价值。 

      陆军每年都对桂林的游客市场进行跟踪调查。他发现,很多游客认为桂林虽然很美,但来了一次就足够,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是直接冲着阳朔来的,停留在那的天数明显多于市区。他认为,这说明桂林现在的旅游仍在依靠美丽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但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对滞后,使很多想在桂林消费的游客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产品,造成了“有市场无供需”的局面。 

      陆军认为,国际旅游胜地建成后,桂林老城区打造成桂林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整合市区王城、两江四湖、李宗仁官邸等,成为真正的历史文化步行街,而桂阳公路改造升级后,沿线会形成乡村文化旅游带,最终形成桂林、阳朔、兴安文化旅游金三角。 

      “旅游是一个创造幸福的产业,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将给人带来一流的精神享受,让人感到愉悦、幸福。”杨杰说,国际旅游胜地第一层涵义是胜地化,就是要将桂林打造成一个让人愉悦的幸福家园,要达成这个目标,桂林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引进大型旅游项目、提高自己的接待能力,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胜地带来的幸福,也不仅仅只让外地游客感受到,生活在桂林城中的桂林人,同样会收获胜地的“红利”。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设胜地,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让当地人民致富,发展经济。他说,到2020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成之时,桂林也会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摘’到国际旅游胜地的‘果实’。” 

      ●从桂林机会到胜地境界 

      每一个国家战略的提出,必将给地区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典型的样本就是深圳。1979年时,它还只是一座边陲小镇;自1980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后,改革创新成为它的灵魂,到现在它已发展成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领军者。 

      现在,桂林也迎来了同样巨大的机遇,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能否让桂林实现深圳似的腾飞? 

      对于胜地的期待,杨杰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看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从字面上来说,我们可以畅想未来的桂林,肯定是国际化。”杨杰说。 

      去年,桂林入境游客达到182.4万人次,总量居全国地级城市第一位,已经基本实现了客源的国际化。 

      杨杰认为,胜地建设过程中,随着更多国际化的经营主体进驻桂林,多种不同的思想碰撞,将带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给桂林带来全新的旅游接待模式,改变初期观光游的现状,将游客留下来,享受胜地化的桂林。 

      正如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一样,现在的桂林也成了一片投资热土。 

      今年3月、4月和8月,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香港、深圳、南宁、台湾等地,举办了多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和招商推介会及恳谈会,海内外数百家媒体进行报道,在海内外掀起一阵“桂林旋风”。推介取得了丰硕成果,很多国内外投资者将眼光看向桂林,目前,大连万达旅游商贸休闲度假综合项目、保利文化产业园项目、华润桂林万象城、港中旅桂林旅游休闲项目、兴安航空旅游产业城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相继签约。 

      在项目建设方面,桂林至阳朔一级公路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沿线的足球文化产业园、玉圭园、雁山园等一大批优质旅游资源已经初现雏形……而《象山·传奇》、地中海俱乐部桂林度假村等高端旅游产品相继投入运营,让桂林朝着胜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前天开幕的第四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上,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教授布鲁斯·普里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桂林旅游应放眼未来,注重环境保护,其旅游发展规划至少应该做到未来50年。除此之外,待客之道是影响一座城市美誉度和回头客多寡的重要因素。 

      无独有偶,50年前,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到桂林,提出将桂林建成“东方日内瓦”的设想,给桂林人民带来了一个梦。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胜地建设的推进,桂林人民离这一梦想的现实,已经越来越近了。 

      那么再过7年,待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基本建成时会是什么样,我们谁也无法预料,但一切都如桂林愚自乐园董事长曹光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桂林就像一架飞机,已经在跑道上“动起来了”,即将起飞……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旧版链接

    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技术支持与保障 Copyright @ 199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1006795号-4 桂公网安备 45030202000013号

    网站标识码:4503000065